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選擇權教學

根據觀察所得,選擇權無論買賣方
在月份剛開始時,時間價值所佔比例過重
故在前十天,個人認為應往小台去操作
第十天之後,時間價值開始銳減,此時作賣方
可以較快脫離成本區,最後五天,由於即將到期
沒有希望的履約價會變得很廉價,再配合轉倉前的波動
很容易出現幾倍的行情,此時才作買方
=======================================
保證金何時會被追繳?
======================================
如何以選擇權的相關數據判斷趨勢?
首先必定要看的是p/c ratio
顧名思義就是put和call的口數比
原則上call會比put來得高,當put愈來愈接近call時
通常是已經到相對低點了
再來就是看各履約價的oi
最大的地方就是壓力或支撐
由於作賣方的通常是法人或主力
所以幾乎是不會到的支撐或壓力

============================================
波動率,delta,gamma,vega,theta等指標的研判意義
=============================================
倒數第四天,行情可能出現劇烈波動
儘可能不要作留倉,除了下跨式之外
下跨式在到期前的操作手法,個人認為
建立部位後,應該採取的是落袋為安法則
如果大漲就解除buy call的部分,反之亦然
因為這樣就有機會兩邊都賺
在操作選擇權的時候,不像股票留會漲的
在快到期時,會漲的那一方應即早出場,畢竟
快到期時才會有超漲超跌的行情,所以一旦押對某一方
一進入盤整就得出場,期貨盤整=選擇權回跌

在作選擇權時,雖然會建議作波段,但還是要會拔檔再進場
嚴格來說,沒有一項操作可以完全單純從月初做到月底的
==================================================
更多資訊詳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選擇權介紹

擇權是一項非常靈活的投資工具,可以作多,可以作空,也可以作套利,不受市場多頭或空頭之影響。
不同選擇權或選擇權和期貨、現貨搭配,所衍生出來之各種投資策略,更是千變萬化。

到期日遠「隱含波動率」是買方殺手—論選擇權

期貨士官長20080328

外面的資金湧進臺灣,兵臨30大關城下,宛如大水已然沖到龍王廟前,匯市殺手就坐在裡面,三十是可辱不可破。匯率大漲推論到股市,這是一個分析角度,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展望是樂觀的。我們並非在推結論,而是,前面提到,這僅是看待股市的其中一個角度而已--不要因為漲起來而看多,所以找了充份的理由,這一直以來都是很容易找到的。

藉由工具來定位看法,角度衡量盤勢進展,但衡量出來的盤勢,絕不必然與未來畫下等號。但,它一定是很多可能性的其中之一,這是所謂的「視角主義」。「視角主義」是拒絕絕對的真理,主張只有視角的不同,沒有一個唯一的基點。因此有些陳述看起來彼此矛盾,但這就僅是出發點的角度不同。古希臘哲人 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0年——前480年)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過同一條河流」,萬物皆動、皆流,我們擷取的,只是不斷流動中的片刻間斷,正如同股市一般。這是使用工具上所要具備的健康心態。

有的人看機會,著眼於絕對論。有的人看的是機率,這是相對概念。此次總統大選就是一個教材。對政治的主觀偏好是個人自由意志的展現,但是這無礙於市場本身的客觀發展。熱情雖然可以帶動了行動,但是熱情的負面危機,就是它會超越實際上的觀察所得。個人主觀意志是否嚴重影響交易者個人的交易判斷,這是一位交易者是否已經進入情況的一個分水嶺。

其實市場裡的所有的交易,不必然都是方向性的部位。狙擊選擇權”隱含波動率”與”時間價值”,一直是這個市場專業者所經常做的。下面的例子會說明。

所謂的「隱含波動率」是市場所有交易者,預先去反應未來價格”波動”的數字,也可以看成是價格漲跌力道的穿透力衡量。但市場不一定是對的,尤其是某重大特定事件發生前的市場預期。市場在事件發生前,選情緊繃情緒緊繃,這是推高買、賣權的隱含波動率的基本原素。這代表,市場已經一直在透過成交來做反應。譬如3/22前一周,隱含波動率至少都在40﹪以上,然後隨著大選日逐漸接近,到選前最後一個交易日,買、賣權的隱含波動率推到48﹪附近。這48﹪的隱含波動率代表什麼?顯然已經將什麼刺殺事件或幾顆炮彈都反應到權利金裡面了,也就是權利金是購物袋的本質LV的價值了,如果天底下沒什麼新鮮事,那麼行情會大漲或大跌不知道,但是隱含波動率的大屠殺,不管買賣權都將在選後第一個交易日展開。

提到選擇權,它不必然是個方向性部位(看大漲大跌溫漲溫跌)。我常說選擇權的買方要面對的,除了方向判斷之外、還有方向行進速度的判斷,以及是否反應過度了?(期貨有人看的是正逆價差;選擇權則是看隱含波動率)。選擇權的權利金是由買賣雙方所決定的,隱含波動率是一種,市場眾人針對未來波幅的集體預估展現。它的意思是說,如果大多數的人(大多數認為不代表”一定”)認為未來漲跌的波動幅度會加大,那麼權利金的隱含波動率就會被推升。波動率即是一種衡量未來漲跌幅度的工具

但,這一次3/22總統大選選前,業界鼓吹買進跨勒式部位,結果對錯與否自然無可厚非。這在2004年大選,這種方法是賺到一票,那是因為大大超乎預期之外。也就是說,買進跨、勒式部位(同時買call且買put)是牆頭草大風吹兩面倒,大漲大跌都可能獲利。但一般朋友並不知道,買進跨勒式是一種波動率部位,也就是說,應該做在波動率低且可能往高的趨向發展時點。這麼高的波動率,買在高的結果套在低就很常態了

這一次在選前,(期貨收8612)價平8600上下三檔的隱含波動率皆拉到48%左右。高不高要看比較--今年以來平均的波動率大多在30~35﹪,也就是說,過高的隱含波動率就是權利金相對貴的。選前買進選擇權者,就是買進了相對高的權利金而不自知。然後,選後第一天大漲、期貨大漲277點,但是隱含波動率領先降到35%,第二天降到30%,通通打回原形,第四天降到28﹪。這就變成了下表的情況--call漲幅有限,乃至9300的買權還是下跌的,call的漲幅有限在「put-call parity」原則下,put的跌幅就要擴大了。所以選前買進跨勒式部位全部都賠錢,這就是隱含波動率的強大殺傷力所在。相對的,相對方的賣出跨勒式部位則是全部賺錢。這是利用了高隱含波動率機會,建立反向賣出高隱含波動率的選擇權操作另一種策略。




2008總統大選後第一個交易日,3/24選擇權當日收盤行情:






當天所有序列的買進跨式(買進相同履約價的買權與賣權)都要賠上一百點,乃至以上。這相對方的”賣出跨式”則是,每一組單至少獲利一百點以上。買的痛苦賣方的快樂。且跨式組合的序列越高,買進跨式賠得越多,那是因為越高的序列是由價外的買權以及價平到價內的賣權所組成的。用選擇權的風險衡量因子DELTA來說就是,越高序列的買進跨式的DELTA,它的方向性其實是越接近零的,所以,建立”買進跨式”部位是很少去動用過於價外的序列。價平以及價平上下一檔就已經是極限了。當然這裡的傷害主要還是在隱含波動率因子。

除了跨式之外,勒式也是一樣的觀念,勒式是買進履約價不同的買權與賣權。即是買進價外的買權和買進價外的賣權來做組合。買進勒式的相對方就是賣出勒式部位,士官長本身倒是經常組合這種賣出勒式部位。這是除了每天在期貨市場打打殺殺看漲看跌部位調節之外,另一個可以透過專業能力榨出利潤的區域。

買方的兩大殺手在時間價值耗損與隱含波動率。一個殺在契約後段期,一個殺在契約的前段期,你就可以明解,買進選擇權的敵人至少比期貨多兩個!至於難度是否提高,則是因人而異,只會做買方是如此的,但是賣方反受其利,結果無法置評。這個月的內容我們就是分享與檢討這四年才發生一次的交易經驗。雖然過去的立委選舉、放長假也都會有這種較高波動率的情況,但是在事件發生前,近50﹪的波動率卻是絕無僅有。另一個重點是,這一次的選擇權市場的屠殺,一方面是因為距到期日還很遠,現在你知道了,這裡專殺波動率,若是到期日過一半,那ISD隱含波動率的殺傷力就會相對較小了。
http://david116457.pixnet.net/blog/post/30374095

隱含波動度與選擇權操作策略(賺了Delta,賠了Imp Vol)

操作選擇權的二個主要方向性策略,以下概念性的區分為Delta方向及 Imp Vol(隱含波動度)方向.

以台指選擇權為例,Delta方向即當預期台指加權指數上漲時,買進Call或賣出Put,反之,預期台指加權指數下跌時,買進Put或賣出Call,Imp Vol 的方向性操作,
則以Imp Vol變化的方向為操作的主軸,當預期市場行情持續盤整或降溫時,則賣出選擇權(Call、Put皆同),反之預期市場行將加大波動幅度或加溫熱絡時,則買進選擇權(Call、Put皆同)。

隱含波動度的主要影響變數為市場投資者對於選擇權的需求度,以傳統選擇權隱含波動度研究者的研究結論可知,美國市場的隱含波動度與美股指數間存在著反向關係,因而被稱為「市場恐慌度」指標,當現貨股票市場出現恐慌性賣壓時,市場投資者急於在選擇權市場買進Put作避險,而極瑞的Put供需失衡時,市場中除了造市者(Market Maker)外,沒有投機性的投資者願意在指數大跌時賣出Put,因而大幅的拉高了Put的價格,造成了隱含波動度超漲的情況

而指數下跌時的恐慌情緒層度即可由隱含波動度的大小來觀察,近一年以來的台指歷史波動度(9/1起算)為20.61%,而9/1的台指選擇權隱含波動度為21.66%。台指選擇權波動度,即恐慌指標可由319槍擊案來作實例說明,319槍擊案後隱含波動度由21.46%拉高至33.06%,而如此大的波動度變化,選擇權權利金點數的變化幅度,在除去Delta影響的變化後,說明如下。

台指選擇權的隱含波動度變化範圍,在過去一年內為15.25%到39.32%之間,當選擇權剩餘交易天數為15天,台指加權指數為6000時,價外一檔選擇權6100Call及5900Put,隱含波動度及權利金變化如附表。

====賺了Delta,賠了Imp Vol====

當隱含波動度發生類似319槍擊案時,5900Put由Delta產生的權利變化為389點,ΔPut=ΔS*Delta +ΔS2 *(1/2)Gamma=455*(0.4) +4552*(1/2)*(0.002)=389.03,而隱含波動度由20%上升至40%,所產生的點數變化為143.62-31.03=112.59點

因而當市場在恐慌性賣壓結束後,隱含波動度下降時,即使指數未同步回升,但選擇權卻出現大幅因隱含波動度變化而產生的權利金下跌,即使Delta方向操作出現獲利,而隱含波動度操作方向錯誤,仍可能出現重大虧損,即市場所謂「賺了Delta,賠了Imp Vol」,投資者往往因為忽略了隱含波動度變化而無法理解選擇權操作虧損的主因即上所述。

當預期指數上漲且指數動度增加時,可考慮買進Call策略,而當市場急跌後反彈向上時,由於選擇權隱含波度由高點向下壓回,因而買進Call即可能出現「賺了Delta,賠了Imp Vol」的現象,此時最佳的選擇權操作策略即為賣出Put

傳統的選擇權賣方策略,如不考慮Imp Vol的變化因素,往往以賺小錢賠大錢的結果收場,因而操作選擇權賣出勒式的投資者雖然每天賺取Theta值過著快樂的生活,但卻好似埋著地雷在家裏,深怕那一天地雷引爆,使得長期累積的獲利,一夕之間付之一炬

勒式賣出操作的盲點區在於Time Decay時,若出現隱含波動度大幅上揚,那些微的時間價值獲利,根本無法抵抗隱含波動度變化所產生的虧損,因而操作策略應採用「看到黑影就放槍」,當市場出現隱含波動上揚的跡象,如選舉前夕、美股續創新高等其他可能造成指數大幅波動的因素時即獲利出場,另一個風險較高,但獲利也較豐碩的逆勢策略,為隱含動度由高點下滑時,進場作賣出選擇權操作,這樣的操作心態,我個人命名為「救世主」策略,即當市場都沒人敢賣出Put時,成為市場的拯救者,不過投資者還是應量力而為,拯救者不是每個人都當得起的,應先作好市場分析研判,再參酌策略組合。

綜而言之,選擇權操作基本上是零合遊戲,加上手續費跟稅後,獲利空間又更小了,因而雖然選擇權操作策略的動機不盡相同,但孫子兵法內「多算勝,少算不勝」的道理是確實存在,多利用財務工程的工具,轉化為實用的策略指標,定能增加兩軍交戰時的勝率。 (2006/09/10 經濟日報)
http://blog.udn.com/cdwang88/441373

進階選擇權策略應用

轉換(Conversion)
逆轉換(Reversals)
買進蝶式價差(Long Butterfly Spread)
賣出蝶式價差(Short Butterfly Spread)
買進兀鷹價差(Long Condor Spread)
賣出兀鷹價差(Short Condor Spread)
買進時間價差(Long Time Spread)
賣出時間價差(Short Time Spread)

更多資訊詳

買進鐵兀鷹策略

8月9日台股開盤跳空大跌,某期經公司因為執行的賣出賣權深入價內,造成保證金不足,在損失已經超過與客戶約定最大損失上限的情況下,被迫砍倉而慘賠4億,一般期貨自營商或期經公司在操作選擇權上都以賣出勒式為主,而大部份的操盤手在擬定交易計劃的時候都以標準差的觀念來決定賣出勒式策略的執行履約價,在標準差的定義中,2個標準差有95.43%的信賴區間,3個標準差有99.73%的信賴區間,因此,許多操盤手會把2個或3個標準差以外的事件認為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所以也就沒有考慮到極端值發生時所應該要採取的避險策略,因此一但發生極端事件,價格不是常態分配的情況下,就容易被市場修理了

賣出勒式策略研判行情將在某個區間整理,比如說,使用2個標準差計算出某個台股期貨合約在結算之前將落在7000~8000的區間而建立S7000Put/S8000Call的賣出勒式部位,如果該合約結算在7000~8000點之間,部位就可以獲利,因為價格出現極端值的機率不高,所以這類的交易策略通常都可以獲利,但只要發生一次極端事件,往往就會將長時間所累積的獲利完全還給市場,甚至還要倒賠,而這種情況發生的時間間隔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也就是沒有所謂的週期,事件會不定期地一再發生,8月9日的事件就是最近的事件

既然極端事件沒有發生的週期規律,也就是說,剛剛發生極端事件並不代表短期內就不會再發生,所以在建立區間整理行情的選擇權策略時就不應該使用當極端事件發生時,有極大風險的賣出勒式策略,最好改用風險有限的買進鐵兀鷹策略

買進鐵兀鷹策略
研判行情將在某一個區間整理的交易策略
策略由2組收取權利金的價差部位所組成
下方是賣權看多部位
上方是買權看空部位

以台股為例:
假設投資人在台股指數7600點附近,使用2個標準差得到台股指數在合約結算前將落在7200~8000點之間整理,以下比較建立2種不同部位的風險與利潤

建立賣出勒式:
S7200Put@80/S8000Call@42,收到權利金122點,每組需要A值保證金約19000元
部位損平點:上方8000+122=8122,下方7200-122=7078,結算價介於7078~8122之間就可獲利,最大獲利122點,跌破7078或漲過8122,開始虧損,最大損失無限

建立買進鐵兀鷹
B7200Put@80/S7300Put@100,收到權利金20點,每組需要價差保證金5000元
B8100Call@27/S8000Call@44,收到權利金17點,每組需要價差保證金5000元
總共收到權利金37點,共需要10000元保證金
部位損平點:上方8000+37=8037,下方7200-37=7163,結算價介於7163~8037之間就可獲利,最大獲利37點,跌破7163或漲過8037,有最大損失63點

若以支付同樣的保證金成本而言,買進鐵兀鷹的權利金收入雖然大約只有賣出勒式的6成,2組買進鐵兀鷹所需保證金是20000元,相當於1組賣出勒式所需保證金19000元,(37*2)/122=0.60
但最大風險已經受到控制,因此若發生極端事件,部位的損失就絕對可以少於可能有無限虧損的賣出勒式策略

因此,在研判行情區間整理的選擇權策略,保守的投資人可以採用買進鐵兀鷹策略,寧可保守的慢慢賺,也不要因為極端事件的發生而讓長時間的獲利毀於一旦.

http://www.wantgoo.com/PersonalPage/MyBlogPost.aspx?MemberNo=22609&ArticleID=45